以學習者體驗為中心的教育趨勢:
美國大學的返校潮到來,有這麼一則新聞在美國教育界引起軒然大波(相關新聞見此 1 , 2),內容是加州大學歐文醫學分校將”全面採用”以iPad為基礎的課程,引爆點是當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僅將iPad運用於部分實驗課程時,加大醫學院卻全面將iPad導入新生的所有課程,包括了大一教科書、課程投影片、播客(PodCast),以及接下來推出的數位聽診器(digital stethoscope)、手持超音波裝置等與iPad相容的配件。其實當網路或DVD科技剛出現時,都有類似情形,教育規劃者、教師、心理專家、家長不斷地爭論科技導入教育的方式,究竟是以科技為中心重新建構我們對於學習與教育的認定,或者科技從旁輔助教學流程?若以過去十年網路導入教育的發展情形來看,兩種情況都發生著,我們正走向一個虛實交融的教育趨勢。
然而,從iPad與歐文醫學院興起的這場論戰中,我看到一個與國內習習相關的議題:「電子書(包)」。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對於發送給新生iPad,抱持著電子書包就是裝教科書的心態;反觀加大醫學院由一個手持裝置發想出更多可能性,跳脫了書包與電子書的”閱讀"侷限”,以至於超乎一般人對醫學教育的想像。我認為沒有人會反對將平板裝置物盡其用,科技只不過是在多數美國民眾既有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之上搧風點火罷了 。
我不清楚國內電子書包的推動者們是否反思過,你心中對台灣教育體系(教育部門、教師與學生等)是否早就陷入信任危機?因此不是過於樂觀地認為電子書包能讓制式教育變有趣,就是悲觀地令電子書包馴服在制式教育劃好的教科書界線。其實這十年來我一直都是電子書的忠實信徒,從用只能顯示三行的手機螢幕看純文字檔,很笨重的早期平板電腦,甚至後起之秀的小筆電與Kindle,但親身把玩iPad五個月後,我不得不承認「電子書(包)」這個詞彙其實扼殺了許多手持科技運用的想像與創新。
據我所知,很多數典團隊計畫以電子書進行社會教育推廣,本身也親手使用過幾份很精美質佳的典藏電子書,但就如前述,筆者十分憂心過於偏向工具書、教科書面向的數典內容可能達不到對大眾推廣的理想,更慘的情況是連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不樂意採用你團隊辛苦製作的數位內容!這並不是無的放矢,六月時國語日報開設的英語教室興建了一間「兒童機場」(右圖),小朋友由外籍教師帶領在登機櫃檯、機艙、銀行、精品店、餐廳等各種近乎真實的情境教室中學習美語,並親身操控飛行模擬儀(新聞稿),這類拋棄傳統書本書包、轉而訴求親身體驗的教育方式其實打開了一扇未來數位內容的凱旋門。
為此,這個數位內容專欄將挑選五個iPad上表現獨特突出的數位內容模式,供有計畫投入電子教材/電子書的數典教育與社會推廣的同仁們參詳,依連載順序分別是 :智慧代理人的應用(Pottery HD)、測展人模式的應用(Fotopedia)、新視覺配置的應用(Discovery)、虛擬博物館的應用(MoMa,Museum of Modern Art)與擴增實境的應用(四款星象軟體選一二)
釋放你的創造力 — iPad陶藝軟體 Pottery HD
開發團隊Infinite Dreams :我們是一群熱情、創新且有幹勁的團隊,對”趣味”極為敏感,我們賣命工作也賣命玩,就如同你,我們都是硬底子的電玩遊戲玩家,我們的宗旨是在各個平台提供獨特且讓人上癮的遊戲。
(We are a passionate, innovative and hard working team which is extremely aware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fun". We work hard and we play hard. We are hardcore gamers just like you and our main goal is to provide unique and highly addictive games for various platforms! )
Pottery HD 這套軟體極為獨特,說它是教育軟體,它卻具備諸多遊戲的元素,說它是遊戲好了,它卻有不比書本豐富的知識含量與啟發性;它無法幫你疏壓,卻有其他軟體少見的撫慰效果,箇中奇妙筆墨難以道盡,下面 筆者錄了一段操作畫面供諸位體會,並列幾個值得關注的特徵。
特徵一、智慧代理人:
如同你我熟知的微軟Office小幫手,Pottery HD 也內建了智慧代理人,將冗長枯燥的遊戲說明化為一封封有名有姓的收藏家委託信,一來一往之間還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互動,例如成品太爛會被委託人(智慧代理人)退件,假使業主滿意,除了給予虛擬貨幣作報酬,還會幫你推薦下一筆生意給其他收藏家(如下圖)。這些收藏家委託你仿製陶器,就如同美術科系常見的臨摹教學,是種歷久不衰的美感教學方式,當有了一定基礎,你甚至可以不理會委託任務,自由地購買不同素材混搭來進一步開發創造力。
特徵二、跨學科跨地域的知識線索:
Pottery HD 裡的陶器紋理與其造型儼然是九個古文明陶藝史的縮影,時間則從一萬前年的尼安得塔人的壁畫到70年代的當代藝術(下圖),然而每則紋理沒有進一步的解釋,很難說這是缺點或優點,但軟體裡的每個紋理都確實有相對應的實體典藏品,加上對話中往往藏有線索供你主動探尋更深層的知識。如有次委託人要求仿製一個古希臘的雙耳細頸瓶(Amphora),軟體並沒說明這種壺的知識背景,只在委託信的字裡行間看出原作典藏於國立雅典美術館,但就是能激起你主動發現問題、找尋解答(古希臘人用雙耳細頸瓶在地中海運送葡萄酒),這些主動探求而來的知識會在你親手仿作後,烙印在腦海而不需背誦,整個遊戲過程就是一趟學習的旅程。
特徵三、舞台劇般的情境:
在Pottery HD中, 玩家(Player)作為一名藝術家,多數網路服務或遊戲通常會選擇使用虛擬化身(Avatar)系統,但Pottery HD卻重新提醒我們第一人稱的操作視角能快速帶來臨場感,尤其當你直接用手在觸控螢幕推拉陶土,或拿著iPad的手晃動而內容視角也些微晃動時,這種感覺會更強烈。Pottery HD作為一套陶藝軟體,卻沒忘記說故事 / 敘事結構的重要,它將製陶的過程以一幕幕場景敘事,從接單、買材料、拉胚、燒陶、上釉、展示、交件到最高潮的拍賣會,爾後重複,拍賣實在是個簡單又絕妙的創意,提心吊膽地看著拍賣的數字跳動,賣高是種激勵,賣低也會讓人不甘心地再做一個陶藝去賣,
特徵四、低網路使用:
聖塔克拉拉大學的教授史地芬卡羅(Stephen Carroll)在一篇教育報導中曾提到:「我們(教育者)目前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技巧、分析能力、綜查能力與評估能力,但不像以往,現在人們根本不嘗試去記憶他們所學,故他們無法洞察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而無法發展出更複雜且縝密的事物運作模式」。誠然面對隨手可查的搜尋引擎與豐富的多媒體內容,越來越多人用於思考複雜概念的注意力與記憶能力都逐漸降低,簡言之,他認為網路讓人分心(distraction)。許多數位內容的生產者太習慣也太氾濫地使用超連結,往往使讀者迷航偏離了你所希望傳達的敘事主軸, Pottery HD除了email轉寄以外,沒有再加入任何更複雜的網路功能(連官方網站的超連結都沒有),讓人能更專注於這個軟體本身的體驗並快速地掌握陶器產製的流程 / 敘事結構。
低網路功能的用意也是為了放慢使用節奏,Hallnäs與Redström(2001)曾發表過一篇論文 慢科技(Slow Technology),提到設計不應一味追求操作的效率,那可能會對使用者的認知負擔過大,就如同品茶嘗美食,有些美好的體驗是可用間歇緩慢的節奏來呈現。Pottery HD也運用了這種概念,當你越急於揉捏陶器時會發現很難操控,但假若你用指間輕輕扶著陶土並緩緩向外拉動,除了操控變容易外,你會很訝異地發現指尖會有黏稠感的錯覺,慢科技的設計思維是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結語:
建築師 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曾提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來反對過度裝飾的設計,Pottery HD也徹底實踐這個主張。其實,手持裝置或電子書不必在內容上比傳統書本”量多”,相反地,電子書的優勢應該在於重新整合知識以幫助讀者快速掌握主題,並打造讓人沉浸的工具與學習環境,進而利用精簡的知識線索與獎賞機制激勵讀者主動去拓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 其次,“多媒體”要妥善且節制地運用,網頁閱讀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在主要內容之外,有太多穿梭閃碩的FLASH廣告、連播、跑馬燈、交換連結等次要內容,網頁背景還不斷有音樂輪播。 最後,教育的包袱不用太多,教育功能不專屬於教科書,別讓電子書的想像被電子教科書綁住,事實上,數位典藏在教育上其實站在一個很微妙的立場,既不是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也不是教育政策規劃者,乍看無處施力,卻也意味著能以更開放與創新的態度去推廣數典知識。
建議數典同仁在計畫數位出版時,不妨可參考Pottery HD所使用的少即是多的策略, 下一篇我們將介紹運用集體智慧的數位內容:Fotopedia
參考資料:
Fire up the kiln, pottery arrives for the iPad. Yes, we said pottery
Pottery HD got me thinking…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