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產製到策展人模式

近幾年,Web2.0的發展讓集體產製的內容隱然成為網路內容的主流,大家更津津樂道於維基網路百科的條目數量與更新速度都大幅超越傳統大英紙本百科這件事,集體智慧更被運用到取代傳統編輯角色的集體點評制度,或集體議價的合購模式,其他例子更是多不勝數。 由於任何人都可運用網路創作傳佈資訊,缺乏管理的「參與式」內容與無限制的分享機制往往讓使用者閱讀的眼花撩亂,即便有「後設資料(Metadata)」或「標籤(Tag)」等分類機制,卻依舊對於資訊瀏覽於事無補,尤其是數位內容開始有從桌上電腦平台往手持裝置移動的趨勢,手持裝置意味著使用者可能身處於動態的移動環境,閱讀的注意力受限下,聚焦過的數位內容才能幫助使用者從容閱讀、迅速理解。

故策展人(Curator)成為近期網路創業者們的熱門詞彙,所謂策展人即策劃展覽的人,由他們選定主題並找尋認同該主題的創作者來製作,與展覽場地經營人溝通協調,最重要的,策展人得扮演觀眾的導覽者,以完善整個展出。網路策展人(Internet Curator)的興起顯示了人們開始體認,與其倚賴事後依據分類標籤去整理資料,不如直接進行聚焦、專題式的集體共作才能平衡內容與閱讀經驗都過於發散的弊病。 接著,為使諸位更解這種以策展人(Curator)領頭的集體產製模式,筆者嘗試以iPad上的這套號稱是照片維基百科的Fotopedia為例,在分析前,容我先為各位介紹Fotopedia的背景。

關於fotopedia:不凡的經營者

foto 可曾想過你每天聽音樂的iPod、上網的iBook、辦公用的iMac,甚至接打電話的iPhone從何而來?多數人都將大部分的光環給予賈伯思(Steve Jobs),其實,二十年來有個人在賈伯思背後默默提供技術的支持,他是來自法國的電腦科學家Jean Marie Hullot,80年代跟隨賈伯思離開蘋果成立Next電腦,並擔任CTO(首席技術執行長),1996年蘋果收購案NEXT後,他與賈伯思又重新回到蘋果,他依舊擔任CTO的職務,法國報導指出他是iPhone早期發想者之一,直到2006年,由於對公司技術發展方向爭議而帶著五個工程師離開蘋果,爾後成立了一家公司Fotonauts,2008年底開始測試,正式營運後更名為Fotopedia

 Jean Marie Hullot本人十分熱愛旅遊,除了工程師外,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攝影師,2006離開蘋果後,由於法國法律規定,在員工離職十八個月內,公司依舊得支付其薪資,因此Jean Marie Hullot帶著女兒開始四處旅行拍照,就在他想要將照片上傳到網路時,卻發現每一家網路相簿公司彼此都不相容,各有各的社群,維基百科則不適合圖像表達,編輯機制對於一般人也並不友善,Fotopedia的點子於是誕生了。 一開始Fotopedia打的口號是 給全人類的影像(images for humanity),企圖以影像是全人類(humanity)的智慧資產打破所謂社群(community)的私有財與排他的界線,這種理念迅速吸引到一批崇尚自由文化的人,例如創用CC(Creative Commons)的執行長 伊藤穰一(Joi Ito)就是Fotopedia的董事會成員。

ghfg

(圖為北京專題下的條目「頤和園」的圖片,左側則為其他北京相關條目,) Fotopedia的運作模式其實很簡單,假如你是個攝影者,那可先搜尋是否有符合你興趣的專題(Project),然後將照片上傳到其中,該專題的策展人與成員則會以評分進行審核,分數太低則會被移除出該專題:假使沒有符合你的專題,你也可自己建立。但有趣之處來了,專題以三大類別區隔,分別是城市(City Projects)、特色(Featured Projects)、維基百科(Encyclopedia Articles),城市類不用多說,特色則是官方或某些團體來經營,維基百科主題則是依據符合的條目來上傳照片,你會發現這其實是有限度的創建專題,以避免照片上傳過於浮濫,並補足了維基百科在多媒體呈現的弱勢。 此外,每個專題的策展人(Curator)其實就是活動策劃人,但為了避免活動策劃了卻不用心經營,網站並設計了一個專題完成度的量尺(下圖),來激勵策展人四處號招人馬來完善專題。作為一個策展人也是創作社群的經營者,得引導每個人不偏離共同的創作方向。他們偶爾也扮演藝術家的經紀人,例如這次Fotopedia決定將世界遺產這個專題出版成iPad電子書,就是委託社群中一百多位的策展人,去與一千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溝通其照片授權將如何被使用。

 14

最後,整個網站提供了最便捷的分享方式,當你將照片嵌入到外部網站時,會連帶幫你把授權方式與來源詳細地標注,保護攝影者的權益又不阻礙知識的流通,也避免了一般使用者可能因不當轉載引起的訴訟。

從網路內容到手持內容

最早開始利用網路集體產製內容並出版成書的例子是集結了一千人寫書的Yruhrn計畫,爾後又有共筆機制的出現,但成果始終很難轉移到非網路的環境中,除了手持設備的技術仍未成熟,授權問題也是阻礙之一,這也是為何筆者會對Fotopedia成功推出iPad集體供作電子書這麼關注的緣故。

(Fotopedia Heritage的操作影片)

Fotopedia所推出的iPad電子書稱為世界遺產(Fotopedia Heritage),選這個題材是刻意的,實際上世界遺產是Fotopedia網站上非常熱門的專題(見此),主要目標是徵求各地攝影者拍攝由聯合國教科文(UNESCO)選出的九百個世界遺產,這個專題目前有上千名攝影者與一百多位策展人共同經營,一年多來共選出兩萬多張高品質的照片。 令人吃驚的是他們只花了兩個月就取得這一千多人的授權並將這些作品打包成iPad電子書,因為Fotopedia Heritage是供iPhone與iPad用戶免費下載,故僅需過濾掉非CC授權的照片即可,關於CC授權的部份,可參考本站相關文章,但創用CC(Creative Commoms)在出版上的便利卻不容小覷。

 photo0

Fotopedia Heritage的軟體界面極為簡潔(下圖),製作者屏除其他資訊,主畫面除了指引的圖示,讓你的注意力全心放在圖片上,加上翻書般的流暢不同等待網頁重新載入的漫長,忍不住就一直翻下一張圖;此外電子書的輕巧也在此展現,假使兩萬多張的圖片是以紙本印刷,起碼得有一萬頁,很多人可能拿起書本,手就酸疼不已。(先前提到Jean Marie Hullot本人熱愛攝影,下圖正是他的作品,圖的右下角有個小小的身影,那是他的女兒。)

 photo 1

有個新奇的設計是你可以點選”底片”圖示,快速瀏覽同一個歷史遺產的照片縮圖(下圖),點縮圖就可用主畫面放大觀看。或點選底部的標籤來限定某個地理範圍,如從標籤可看出遺跡位於中東的土耳其,那點選中東後就能一次瀏覽位處中東的世界遺產。

 photo 4

假使你對某張圖片感興趣,可點選星號加入喜愛列表,或點圖示 i 看詳細介紹(下圖),這些世界遺產的介紹有兩個來源,分別是聯合國網站與維基百科。假使你看完後興起了前去造訪的念頭,維基百科那一欄的下方有個旅遊建議(Trip advisor),會連結到旅遊網站提供你相關的交通住宿資訊。 photo

你甚至可以點選地球圖示,會以GPS偵測你所在位置並標注你關注的該遺跡與週邊遺跡,加入最愛與旅遊建議、地理標注這三個小設計,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古蹟圖鑑,也可以看成是本地理書籍,甚至有可能成為絕佳的旅遊規劃手冊,也讓世界遺產的議題更貼近一般人的生活。

 photo 5

當然,Fotopedia Heritage也不缺網路分享的功能,將你看到世界遺產的感動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photo 3

從數位世界遺產看數位島嶼

999

談了那麼多Fotopedia的長處,其實在國內數位典藏也有類似的模式,就是「數位島嶼計畫」(上圖),同樣大量運用創用CC授權,並定期舉辦主題 徵件的攝影活動,鼓勵人們利用手邊的數位工具拍攝台灣的山川生態、社會活動、建築景觀等風貌,內容相當精彩,筆者想參考Fotopedia提出三點建議。

  1. 內容數量略少:可嘗試導入其他家網路相簿的內容,除了可增加內容,對於使用者也省去同一張照片傳兩次的麻煩。
  2. 策展人制度:策展人的專長在策劃主題與策動創作者,可讓典藏主題更多變,而且有了測展人,數位島嶼團隊也不必每次辦活動就辛苦地拉使用者參加比賽,反而是藉著鼓勵少數的策展人去策動更大量的創作者投入這個平台。
  3. 找尋網路之外的其他出版機制:網站平台是簡便的出版平台,但數典議題太容易被淹沒在眾多網站外,人們還是較倚賴手持的紙本或日後的手持裝置去進行深度瀏覽與閱讀,我們勢必得嘗試將數位內容從網路轉向手持設備以完善使用者經驗,來重新喚起他們對數典議題的重視,就像Fotopedia試圖喚起人們重視世界遺產般。
最後,Fotopedia將網站內容轉換到手持裝置上,本文是以相當少人提及的網路策展人作為說明重點,但其中也運用了新的視覺設計來營造閱讀氛圍與節奏,關於視覺導引設計的內容趨勢,我會於下一篇「數位內容趨勢專題(三):Discovery」 再來詳文說明,歡迎來函或留言與我們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思創生活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